《今天累一點,明天一點都不累》
培養做家事的能力要慢慢來,不能一次教太多,也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對孩子吹毛求疵,更不能因為看不順眼就氣急敗壞。
你吼叫的分貝+嫌棄的表現與孩子的抗拒程度是呈正比的。
這是一段 ”漸進但不間斷” 的歷程,舉個生活中「飯後的善後」實例供參考:
1.首先要讓孩子知道,餐後必須將桌上所有的碗盤筷子收集好並拿到廚房。
2.一陣子之後,引導他們去廚房拿抹布來擦桌子。
3.慢慢的,進入洗碗練習,但剛開始洗碗的孩子真的只知道要洗”碗”,對於水槽以外的器具是無感的(好比杯子、砧板、鍋子或鏟子)。
4.接著,要讓孩子知道除了”碗”之外,清潔杯子、茶壺、咖啡壺、砧板、鍋子、鏟子、洗菜籃、各類刀具和抹布…等工作也涵蓋在”洗碗”的範圍裡。
5.建構了清洗其他器具的習慣之後,再教他們如何將各類餐具用品歸位。
6.下一個階段就是要學著整理廚餘、刷洗水槽、流理台與爐臺。
7.既然學會了整理廚餘,就繼續帶著他們學會垃圾分類與傾倒的習慣,以及事後在垃圾桶裡裝好新垃圾袋的步驟。
家事百百款,先不提別的,光是從餐桌到廚房這一段7步以內的短短距離,光是關於上述那7件小事兒,我們家就歷經了孩子從幼兒期至青春期的光陰。他們從 ”不會” 到 ”會”,從”做” 到 ”做好” 是條漫漫長路,也是老木耐著性子等待孩子進化時最煎熬的心智磨練。
經常聽到許多父母抱怨著:
「他們洗了也不乾淨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會搞得滿臺面滿地板的水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萬一打破碗盤更麻煩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根本在玩,根本不認真做事,看了生氣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忘東忘西,收拾了這個就落下了那個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動作好慢浪費時間,不如我來」
「他們做完之後我還得重做,不如我來」
如果樣樣都你來,那孩子當然是樣樣都不行啊。
付出耐性是父母的天職,容許不完美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功課,只要你願意在陪伴中等待,孩子總有一天會在遊戲和鼓勵中綻放能量。
前一陣子開始,dd在完成以上所有項目之後自發性的替全家人切水果、打果汁或準備甜點;葛哥還展現出主婦級的專業度,不但會主動將剩菜從大盤子裡盛進尺寸合適的保鮮盒,並知道冷卻後才能放入冰箱冷藏,甚至懂得把沒喝完的湯回鍋滾熱以免酸敗。他們的工作品質越來越細膩,考量層面也日漸有了深度。
在一路相伴的過程中,父母勢必得投資龐大的時間與精神成本,但你會賺到與多感動,也會賺到對於未來的安心。現在累一點,以後一點都不累,若是養出一個媽寶,那才真是累死人又操煩到老的事。
有人說:「過幾年等孩子包辦家事了,那他們還要你這個媽幹嘛?」
老木跟你說,老木期盼的,就是當孩子們不需要媽的那一天!